日本论坛上,一则话题常年霸榜:日本传统的忍者文化,正在一点点落寞,该如何挽救。
其中,被热议最高的人物,是一个叫川上仁一的忍者,他是甲贺流忍术最后一个传人。
他一辈子都在继承、发扬日本传统文化,练就一身的本事,飞檐走壁,暗杀遁形,登峰造造极。
但是,当记者询问他传承问题时,老人竟对着镜头说:忍术不属于现代,从此以后,他不打算收徒了,就让这份传承断在自己手里。
至于自己的归处,或切腹,或上吊,不会给世间留下一丝痕迹。
言语间,无尽的落寞与孤独,可以想象,他这辈子过得并不幸福。
这事引发日本全网热议,有骂他的,有可怜他的。
而我看完后,却有些五味杂陈。
人活一世,到底图个什么?
很多人会说,图个出人头地,图个功成名就。
概括下来,就是要提高能力,能力强了,才能站得高,看得远,拿得多。
展开剩余94%可能力强如忍者川上仁一,一个行业的天花板,最后却选择切腹、上吊,一身能力,却难以让他幸福。
我想起作家张德芬的一句话:“当你活着的时候,没有提高自己的感受力,那就等于白活了。”
一个人,哪怕能力再强大,没有感受力痛苦会紧紧缠绕在周围,一有机会就上身。
到底什么是感受力?
能力,谁都知道,是指向外部世界,用来改造和索取的。
感受力,恰恰相反,指向内心。
具体来讲,感受力,就是能加倍放大好感受,快速削弱坏感受的功夫。
同样是走在路上,看到一朵花开了。
有感受力的人,会停下来,心里会“哇”的一声,真好看。
没有感受力的人,眼睛看到了,心里没看到,匆匆走过,什么也没留下。
同样是挨了老板一顿骂。
有感受力的人,心里不舒服,但会迅速把坏感受削弱。
可能会想,老板今天自己心情也不好,算了。然后转身就去吃一顿好的,把不开心的事覆盖掉。
没有感受力的人,会把那顿骂在心里反复咀嚼,越想越气,越想越委屈,一句话能毁掉一整天甚至一整个星期。
王阳明说过:“汝未看此花时,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。汝来看此花时,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。”
花还是那朵花,但你的心变了,花的意义就全变了。
感受力,就是让心中万物“明白起来”的功夫。
一个人,只有能力,没有感受力,就像一台最高配置的电脑,装了一个最差的显示器。
运算速度再快,画面也是一片灰白。
但是也要留意到,现在我们物质生活发达,能力也是很重要的,不能空有感受力。
最好的状态是,能力与感受力平衡,不偏科。
之所以特别强调感受力,就是因为现在人普遍缺乏感受力,所以才重点强调。
偏科的可怕后果
所谓“偏科”,就是在“能力”和“感受力”之间,过分的偏向其中一边,都难以真正的幸福圆满。
1.有能力没感受力,空有成就,人很痛苦
很多人觉得,只要能力够强,赚的钱够多,地位够高,幸福是自然而然的。
现实是:能力和幸福之间,没有必然的联系。
美国上世纪有个叫威廉·西迪斯的人,是公认的天才,智商超过250。
几个月大的时候就会用勺子。
一岁半能读报纸。八岁的时候,已经精通八门外语,还自己发明了一门语言。
十一岁就进了哈佛大学,给哈佛的数学教授讲四维空间。
这种能力,算不算顶尖?
可在他成年之后,竟拒绝从事任何脑力劳动,专门去做一些体力活。
他一生都在躲避媒体,过着隐居的生活,四十几岁就因为脑溢血去世了。
他拥有世间最顶级的能力,却用一生来对抗这份能力带给他的痛苦。
因为他没有获得,与能力相匹配的感受力。
我想起古人所说的:“小时了了,大时未必。”说明古人早已参透了。
能力是一把刀,可以用来切菜,也可以用来伤自己。
没有感受力驾驭的能力,往往会变成后者。
一个人拥有的越多,内心越贫瘠,反差就越大,痛苦就越深。
罗马尼亚的哲学家齐奥朗说:“我们并非栖居于一个国家,我们栖居于一种感受之中。祖国即是感受,别无其他。”
一个人最终的归宿,是自己的内心感受。内心不安,住再大的豪宅,也是流放。
2.没能力有感受力,幸福快乐,但很阿Q
没有能力,空有感受力,虽然自己是幸福快乐的,但难免会受到他人的非议。
别人会说:“自娱自乐,阿Q精神。”
被人非议多了,自己也不好受。
不过话说回来,如果非要在“痛苦的成功者”和“快乐的普通人”之间选一个。我劝你选后者,因为人生最根本的幸福圆满,不是存折上的数字,而是你每一分每一秒的真实感受。
幸福快乐本在脚下,就没有必要动摇怀疑了。
哲学家伊壁鸠鲁说过:“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端和目的。”
如果你已经拥有强大的感受力,已经能达到幸福快乐,那又何必去羡慕那些拥有巨大能力却时时被灼伤的人呢?
当然,在如今的社会,对于“没有物质条件的虚浮幸福”,人们多少有点鄙夷,认为是失败者的自嗨。
所以,如果可以的话,还是在感受力的基础上,加上能力,更为圆满。
3. 有能力有感受力,人生才是真幸福圆满
最理想的人生,是能力和感受力的完美结合。
能力是船,感受力是帆。船足够坚固,能抵御风浪。
帆足够灵敏,能捕捉风向,让航行充满乐趣和效率。
法国有一个钢琴家叫雅克·鲁西耶,从小接受最严格古典音乐训练,技术能力无懈可击。
他可以把巴赫的曲子弹得精准又华丽,每次弹奏,他都能沉浸其中,享受曲子的快乐。
后来,他越弹越有滋味,越弹越融入了自己的风格。于是,他组建了一个爵士三重奏乐团,用爵士乐的方式,去演奏巴赫。
这在当时看来离经叛道,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。
他把巴赫弹“活”了,弹“快乐”了。
既有弹奏复杂赋格曲的超凡能力,又有感受音乐,并赋予音乐新生命的强大感受力。
后来,他的现场音乐会场场爆满,门票也是屡创新高。
他的成功,不是因为他的能力有多强,而是因为他的感受力,把快乐给挖了出来,安装在了能力之上。
明代的大儒王艮有句话说得好:“百姓日用即道”。
真正的道理,不在那些宏大的内容里,就在日常每一次心跳和呼吸里。
能力,如果不能服务于人每一天的真实感受,那能力本身,就是一种虚妄。
我会劝你,拼尽全力提高感受力
在今天这个时代,我们最不缺的,就是提高能力的渠道,最缺的,是提高感受力的方法。
整个社会都在逼着人提高能力。
打开手机,全是各种教人赚钱的课,教人成功。
书店里,成功学和技能提升的书籍摆在最显眼的位置。
整个世界都在对人呐喊:你差太远了!你必须更快!你必须更成功!
但很少有声音告诉你:停下来,感受一下。
至今有大量的人,脑子里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:有钱了,有地位了,自然就幸福了。
如果不幸福,说明钱不够多,地位不够高,还是能力不行,要反思自己的能力。
至于感受力?那是弱者才需要的自我安慰,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阿Q。
如果抱着这种想法活,注定会非常痛苦,因为这种观念,会把人生完全绑定在“能力”的战车上。
须知,能力是要跟人比才能凸显的,可世界上总有人比你强,比来比去,没有尽头。
一旦被人比下去,资源被人抢走,人瞬间变得无比痛苦,人生会像过山车一样,今天在云端,明天就跌入谷底。
一辈子都活在焦虑和不确定里,不得安宁。
这种焦虑,还会像病毒一样,传染给家人,影响下一代。
我有一个做外贸生意的朋友。
前些年市场好的时候,能力发挥到极致,赚了很多钱。
那时候,他整个人自信满满,跟他聊天,言语中无不表示自己能搞定一切。
每次赚到钱,都全部投入到再生产,继续利滚利,赚更大的钱。
后来市场环境变化,突然之间,他所有的经验都失效了,以为行情好,一投进去,本都拿不回来。
他马上急了,觉得不可能,又加倍投进去,像个赌徒,家人拉都拉不动。
因为没办法,他的价值就是建立在能力之上,他怎么可能接受自己能力失效的事实呢?
越亏越投,越投越亏,最后,房子都被拿去做抵押,现在在外面躲着人讨债。
让人看得唏嘘不已,从风光到凄惨,不过一眨眼之间。
现在他每天在家里唉声叹气,再也没有当初的意气风发。
用他妻子的话说:“整个人已经烂在家里,发霉掉了。”
这是信奉能力至上的人,总有一天会遇到的。
英国作家阿兰·德波顿写过一本书叫《身份的焦虑》。
里面有一段话,大意是说:我们对自己的价值判断,高度依赖于环境的变化,当我们的“能力”无法适应环境,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就会瞬间崩塌。
不静下心来打磨感受力,眼里只有“能力”,人也被能力给定义了。
综上所述,我们现在明白了这么几件事:
1.能力和感受力要平衡,人生才真正幸福圆满。
2.但是当下的人只重视“能力”。
3.所以,为了矫枉过正,当务之急,要优先提高感受力。
故而,现在还有时间,把劲儿往里使,去提高感受力吧。
下面有五个方法,经过无数人验证的,能快速提高你的感受力,达到人生幸福圆满。
如何提高自己的感受力?五个用了就有效的办法
1.当有一点点愉悦感的时候,心里马上强化十句八句
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,关注什么,什么就会被放大。
今天下午喝了一杯茶,觉得味道不错。
一般人,感觉一闪而过,就没了。
要提高感受力,就要在这个瞬间,立刻“抓住”它。
在心里对自己说:“这茶真好喝。这香气真舒服。这个下午真不错。能有闲心喝杯茶,真幸福。”
反反复复,对自己说上七八遍,十来遍。
把那一点点的愉悦感,像吹气球一样,吹大。
久而久之,大脑会形成一种惯性,会自动去捕捉和放大那些好的感受。
2.因为自身能力获得的成就,要感谢自己拥有这份能力。
很多人,靠能力做成了一件事,心里想的是“我真牛”,然后马上去追逐下一个目标。
这样,能力就只是一个被消耗的工具。
正确的做法是,当因为能力获得赞扬或者回报时,要真诚地感谢自己。
感谢自己的努力,感谢自己的天赋,感谢自己有这样一个吃饭的本领。
当你开始感谢自己的能力时,你和能力的关系,就不再是主人和工具,而变成了朋友。
你会更珍惜它,更合理地使用它,而不是滥用它,消耗它。
能力本身,也会成为幸福感的来源,而不是焦虑的源头。
3.发愿下决心,把提高感受力放在提高能力之前。
每天早上醒来,告诉自己:今天,我最重要的事情,是让自己过得开心。
赚钱,工作,都是为了这个目的服务的。
如果一件事,能让我能力变强,但会严重损害我的内心安宁,那我就要重新考虑。
决心像一个过滤器,帮你过滤掉很多不必要的消耗。
让你在做选择的时候,多一个“内心感受”的维度。
4.主动去储备一些无用的快乐。
去找一些和你的“能力”完全无关,纯粹为了好玩的事情去做。
可以去学一门乐器,不是为了考级表演,就是为了弹给自己听。
可以去画画,不是为了成名成家,就是为了涂鸦的快乐。
可以去养一盆花,就是为了看它发芽。
这些“无用”之事,是感受力的蓄水池。
当你在“有用”的能力世界里感到疲惫和空虚时,可以随时回到这里,给内心充充电。
这些事,不会直接给你带来财富和地位,但会给你带来最直接,最纯粹的快乐。
5.记录快乐的小事
拿个本子,或者在手机里,专门记录那些让你感到快乐的小事。
比如“今天吃到了很好吃的面条”,“楼下猫咪对我叫了一声”,“傍晚的火烧云很好看”。
不要觉得这些事不值一提。
把它们记下来。当你觉得心情低落,人生灰暗的时候,去翻翻这个清单。
你会发现,原来自己的生活里,一直都有阳光照进来,只是之前没注意。
这个清单,能有力抵抗人生虚无感。
感受力提高之后的几点好处
当一个人的感受力提高了,生活会发生一些奇妙的改变。
首先,幸福的门槛会大大降低。不再需要一顿大餐,一次昂贵的旅行,或者一次巨大的成功才能感到快乐。路边的一棵树,陌生人的一个微笑,一杯温水,都能成为快乐的源泉。幸福会变得像呼吸一样,无处不在。
其次,对抗挫折的能力会变强。因为内心有了足够多的感受力,当遇到困难和打击时,就有了一个缓冲垫。不会因为一件事的失败,就否定整个生命的价值。心里会有一个声音说:没关系,天塌不下来,我还有很多小快乐。
再者,会变得更有创造力。感受力敏锐的人,能捕捉到别人注意不到的细节和联系。无论是做产品,搞艺术,还是处理人际关系,都能有更独特的视角。因为创造,本质上就是一种全新的感受和表达。
最后,会变得更有人情味。一个能感受到自己喜怒哀乐的人,也更容易理解别人的喜怒哀乐。会变得更宽容,更温暖。因为懂得,所以慈悲。
人活一辈子,前半生,我们被教导要向外求,这没有错,人需要一个安身立命的根本。
但人生的后半场,真正要比拼的,是向内看的能力。
看一个人活得好不好,不要看他开什么车,住什么房。
要去看他的眼神,是疲惫的,还是明亮的。
要去看他的表情,是紧绷的,还是舒展的。
一个人的脸,就是他感受力的外在体现。
不要再被“能力至上”的观念绑架了。
把感受力当成一门最重要的功课去修。
修好了这门课,人生就算毕业了,就算能力平平,也能活得有滋有味。
如果恰好能力还不错,那人生简直就是圆满。
法国作家罗曼·罗兰有一句话:“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,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。”
如何才能热爱生活?
感受力,就是英雄主义的底气。
说到底,人生是一场体验,不是一场比赛。
比赛,就要分输赢,体验,只关乎好坏。
从今天起,让自己松下来吧。
去感受风,感受雨,感受阳光,感受一饭一蔬的香甜,感受一言一语的温暖。
把那个丢失的自己,一点一点,从外部世界的喧嚣里,找回来。
把自己,从能力的漩涡中解放出来。
发布于:广东省投资查询工具,十大杠杆炒股平台排名,十大配资平台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